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重要部署,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同济大学—海南省)于2024年11月12日,在同济大学举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专题备课会,并在全国高校思政课“云上大练兵”备课平台同步直播。海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同济大学思政课教师和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师参加备课会。
备课会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李雅茹老师主持。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超老师分享的备课内容是“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张超老师基于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他从“谁是维新派”这一问题导入,认为要给学生要讲清楚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与过程、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与教训,并设计了三个问题思考贯穿其中。最后,张超老师从问题导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个方面对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强调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审视戊戌变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老师认为,张超老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结构清晰、逻辑通畅,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置于主题主线,明确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国出路的一次艰难探索;二是注意一些概念内涵的区别,比如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的关系;三是注意话语体系的转化,善用易被学生接受的话语来阐释教学内容。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嘉南老师分享的备课内容是“树立大历史观,讲好‘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王嘉南老师引用网络评论生动分析了学情,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实现史实与史论会通、理性与情感融通,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在教学思路上,她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节中“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为例,从五个方面具体展开:一是问题启发有角度,二是关键分析有力度,三是理论阐释有深度,四是历史细节有温度,五是价值升华有高度。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上海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高福进老师对此进行点评。他认为王嘉南老师的课程PPT制作仔细、字体和颜色醒目,但有些PPT文字偏多,建议讲课更加生动活泼,善于使用体态语言,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丽忠老师分享的备课内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李丽忠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学界相关研究动态,基于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使学生认识到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他从柳亚子的一首诗导入,努力讲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历史功绩、失败的原因与教训。其间,他结合历史细节和图片资料,讲解了洪秀全早期思想和活动,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和东征,《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内容。最后,李丽忠着重讲授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全盘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观点的实质和危害,强调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要坚持唯物史观,从积极和不足两个方面来辩证看待。
徐光寿教授点评指出,讲授思政课主要看线索是否清楚、定位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要把农民阶级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分析和评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容的讲授,应以总结意义和教训为主。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琰老师分享的备课内容是“洋务运动的兴衰”。杨琰老师结合当前学生对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的认识把握不准确、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根源把握不准确等学情,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正确评价洋务运动、正确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她在讲授运动兴起时,重点说明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巩固自身统治寻找出路的一种被迫选择,直接目的是在“和戎”方针基础上镇压民众的反抗斗争。在讲授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时,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中体西用”。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作出比较。最后,杨琰老师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海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开震老师分享的备课内容是“洋务运动的兴衰”。张开震老师结合医科大学学生的特殊学情,从“洋务运动期间的西医”和“谁是洋务派”这两个问题导入,以增强课程吸引力。他主要讲解了京师同文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的主要主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并提出一个问题思考:为何洋务运动始终未彻底改变中国,使中国真正实现自强富裕?最后,张开震老师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明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统治者们企图通过不改变制度,只学习器物的道路完全行不通。
徐光寿教授认为在教学目标上,杨琰老师和张开震老师两位老师把握得很准确。思政课应突出思想性、教育性,“纲要”课要紧扣“四个选择”。张开震老师从医科大学的学情入手很好,但也要处理好主题主线和个人教学特色之间的关系。在逻辑关系上,要讲清楚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可以说是前仆后继,“你方唱罢我登场”,显示出救亡的急迫性。在教学状态上,相较于其他思政课强调理论思辨,纲要课更加强调史论结合,具有“出乎史、入乎道、达乎智”三个境界。“纲要”课教师应注意授课语言的大众化,把马列经典转化为大众化阐释;要坚定语气和眼神,这反映出教师的理论自信和历史自信。高福进教授认为上好思政课要用心用力用功。两位老师的问题意识很好,但课件形式和内容要不断更新,吸收借鉴其他老师的授课资料,选取的图片、视频要贴近学生。PPT的文字偏多,主要是人物介绍信息过多,建议简化优化。
最后,李雅茹老师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总结。她认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同济大学—海南省)为我们课程教学提供了宝贵的交流互鉴平台。两位专家的磨课指导非常精准、精当和到位。一方面,从内容讲授上,应将这部分重点放在总结教训上,引导大学生从救亡图存的主线来理解三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引导大学生自觉把握历史规律,树立大历史观;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期进一步增强“纲要”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