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十五五’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与战略重点”理论研讨会在同济大学顺利召开

.

2025年11月21日,由同济大学和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基地、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十五五’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与战略重点”理论研讨会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来自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社科院、《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加。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曹静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并强调了要从承前启后的战略擘画中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与时代坐标,从破立并举的系统谋划中系统理解“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核心动力,希望理论研讨会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科研攻关,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实践。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理论处处长陈殷华在致辞中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强调理论研讨会应当加强理论阐释和理论研究,加强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加强关于上海发展的研究。

第一阶段主旨发言由《解放日报》理论主编王珍主持。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围绕“‘十五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系统布局”作专题发言。他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全面”的体系逻辑进一步作出了系统概括。《建议》第三到十四部分是对总论中的七个主要目标的具体展开,每个部分的第一句话都是对于这个领域的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和地位。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副院长刘靖北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新要求”。他系统解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一个达到”和“六个基本实现”,并深入阐释了总体目标设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他指出,深刻把握目标要求是理解规划精神的关键。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建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政治过程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例”。他从起草过程与宣传落实两个方面深入阐释了“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体现的制度优势,包括一党长期执政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未来的可预期性,而这种制度优势背后体现的是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他强调,整个规划的编制都凸显了人民立场,真正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余南平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十五五’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科技创新使命”。他指出,中美博弈与战略竞争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过的问题,正因如此,“十五五”规划建议中高度重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国内统一大市场问题。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任于蕾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几点思考”发言。她提出“十五五”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上要由“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战略布局上,要着力提升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战略路径上,要开辟对外开放新赛道。制度型开放是引擎,安全和发展统筹是原则,新领域、新赛道是方向。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公民法治素养”。他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聚焦建设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他认为,法治社会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而公民的法治素养不仅仅是对法律规范的认知,还包括对法治精神的崇尚,更有对法治实践的参与能力,应该是一个认知、认同和能力的综合表现。

第二阶段主旨发言由《文汇报》理论部编辑于颖主持。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文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从‘发展是硬道理’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硬道理’的历史逻辑与实践升华”。他强调“高质量发展”被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时代化传承、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演进,并深入阐释了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高质量发展彰显了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赵大海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十五五’时期中国健康事业的目标与重点”。他从医疗卫生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十个方面问题,强调“十五五”时期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导向要以面向中低收入者为主,建立起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的体制。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十五五’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与战略重点”。他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线,结合《习近平经济文选》中的“五个统筹”,深入解读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东勃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反对‘内卷式’竞争的行动逻辑与基本要求”。他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关于内卷与反内卷的学术叙事、历史叙事和政策叙事出发,阐述了破除内卷式竞争的三个方向以及反内卷的深层意义。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唐珏岚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以金融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他探讨了现代金融体系建设要求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且具备六个强大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培育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文化”。他强调创新文化作为“慢变量”对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围绕国际科创中心指数考察的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三个维度,分析了上海的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情况。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并作会议总结。徐蓉表示,围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治、科创等重要领域,深入研讨“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与战略重点,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和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肩负起服务大局、建言献策的使命,以高质量学术成果为“十五五”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