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研究中心向我校发来感谢信,对同济大学在《2025年“大思政课”手绘地图》项目中的全力支持给予高度肯定,表彰我校师生在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中的贡献。
由我院姚莉萍老师指导并录制,学生杨小雨、李雪怡、肖翔等创作的实践教学资源《人民城市,向史而新——“大思政课”一直在路上》与《“济”遇人民城市》,以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为载体,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理念的时代价值。
以史为基 解码人民城市基因
作品《人民城市,向史而新——“大思政课”一直在路上》聚焦人民城市理念的历史脉络与实践创新,视频以杨浦滨江为轴,串联起百年工业遗存与现代城市治理的时空对话。透过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的实物展陈,追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论述的实践源头;结合“绿之丘”城市复合体改造案例,解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智慧;展望上海2035规划,描绘“生态之城”“创新之城”的未来图景。这一作品将历史叙事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人民城市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温度的生动实践。
以行践知 书写青春担当篇章
作品《“济”遇人民城市》通过三重场景,呈现同济学子从理论学习者到理念传播者的成长轨迹。在《人民城市导论》课上,青年教师阐释“人民城市”与同济专业的深度联结;在杨浦滨江“绿之丘”前,学生宣讲团解读工业遗存如何焕发人文经济双重价值;在社区宣讲会上,以亲历者身份讲述滨江改造中的“人民智慧”,号召学弟学妹“用脚步丈量城市,用专业服务人民”。该作品突破传统教学边界,让思政课从“教室”走向“城市”,从“书本”走向“生活”,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未来,我院将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与上海城市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以杨浦滨江、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等为鲜活课堂,依托工业遗存转型故事深刻诠释“人民城市”的实践智慧;以《人民城市导论》课程为纽带,将城市规划、智能建造等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以“大思政课”手绘地图、学生宣讲团等品牌项目为载体,持续打造“校-地-企-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引导青年学子在参与上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增长才干、锻造本领,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中奋发有为、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