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教师介绍

.
杜欢政
男,1962年生,浙江东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副主任、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院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环境治理与循环经济专家、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分会副主任、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特聘专家、南京大学华智研究院中国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循环经济与浙江转型发展”研究团队负责人。

【研究模式】

杜欢政教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学科带头人,参与学院学科建设工作。

杜欢政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围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人民城市与城市治理”等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垃圾分类”、“固体废弃物处置”等环境和资源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协同政府、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主体,将产品、工程与示范项目相结合,在上海、浙江、海南、广东、河北、贵州等地建立了十余个实践基地,提供了政策、技术、商业模式相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实施落地,相关专报获国家级省部级领导批示,推动国家政策出台,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包括:产品、工艺技术、解决方案、示范工程、实证研究基地、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专报批示、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推动了跨学科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形成。在长期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中深度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同济精神。

【研究领域】

² 生态文明:杜欢政教授研究中国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发展转型,2012年在《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撰文提出“21世纪的中国将引领全球绿色发展,实现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大转型,从工业文明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合理生产、节约消费和循环利用的生态文明转变的观点。将理论观点应用到浙江实践之中,提出浙江应在湖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发源地)进行生态文明先行试点的建议。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在湖州市以点线面集成推行生态文明先行试点方案,推动两山理论向全国推广。

² 绿色发展:杜欢政教授将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提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需要政策、技术、商业模式集成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在贵州遵义、浙江衢州等地开展脱贫和绿色发展的研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实现“绿色脱贫”、“生态脱贫”,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二三产业带一产、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时代乡村造血新模式。

² 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杜欢政教授以浙江省为试点,将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从循环经济角度总结了浙江发展的科学规律,并形成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代表的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工具,推动了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与升级。该理论成果概括凝结在习近平总书记(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作序的《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中。

²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杜欢政教授对城市废弃物开展系统研究,在广东贵屿(全球电子垃圾之乡)、浙江台州等地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参与起草了在我国开展“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的专报,得到国务院总理(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克强批示。推动形成了万亿规模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国家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的子产业。相关观点体现在国内第一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专著《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研究》中,该图书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² 垃圾分类:杜欢政教授以城市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且以上海、宁波为试点,从参与政策起草、设计协同治理方案、社会媒体推广等方面,助力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被业界称为“垃圾教授”。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围绕垃圾分类出版专著《中国社区垃圾分类研究》、《中国垃圾分类发展报告(第一卷)》,系统梳理国内外社区垃圾分类模式及经验,推动国家和地方层面垃圾分类问题的解决,并进一步构建城市废弃物系统解决方案。

【科研项目】

杜欢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与理论创新相结合,承接科研课题七十余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中日政府间技术合作项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能源和环境专项等十余项国家级课题、二十余项多项省部级课题和二十余项地厅级课题,部分课题列举如下:

²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基于源头管控和区域协同的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首席专家)

²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环境治理的市场化制度与社会化共治体系研究”(首席专家)

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顶层设计与发展实现路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²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

“基于‘零废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² 国家软科学项目:

“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首席专家)

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以废五金利用产业为例(课题负责人)

² 中日政府间合作项目:

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及示范试点项目(中方代表)

²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项目:

“生物质资源回收与高值化利用政策技术集成研究”(中方首席专家)

²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

“‘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环境治理研究(项目负责人)

【研究成果】

² 学术专著:杜欢政教授根据前期对重大问题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围绕“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境经济政策”出版各类学术专著十部。以浙江省为试点,将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形成《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该书由习近平总书记(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作序。《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研究》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的首本专著,推动了国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并被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资源循环利用相关学科的发展。围绕环境经济政策的工具——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国外经验进行研究,结合中国实际出版了理论专著《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中国实践》(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习近平特别代表解振华作序),该书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展研究成果奖。在上海、广州等地实证研究基础上围绕垃圾分类出版专著《中国社区垃圾分类研究》、《中国垃圾分类发展报告(第一卷)》,系统梳理国内外社区垃圾分类模式及经验,推动国家和地方层面垃圾分类问题的解决,并进一步构建城市废弃物系统解决方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结合当代中国抗击疫情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以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促进疫情防控,撰写《重大疫情防控与生态环境管理》一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冠肺炎防治高级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为该书作序。

² 学术论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SCI,SSCI,CSSCI,E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² 专利成果:在产品工程和解决方案的研究过程中,围绕有机废弃物处置、蝇蛆养殖、垃圾分类等,在资源环境领域形成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十余项。

【资政专报】

杜欢政教授参与了国家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以及地方法规、政策的前期研究和起草工作,针对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重大课题提出多项专业建议。近年来七十余篇专报被中央办公厅等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采纳,其中部分专报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及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转化为政府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荣誉奖励】

2019年杜欢政教授同丹麦循环经济咨询委员会主席(Professor Flemming Besenbacher)和芬兰前环境部部长(Kimmo TiiliKainen)等4位领导者,入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2019年全球循环经济奖——领导力奖”前五名,成为当年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获奖者,列入全球循环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人物及企业年册(2019)。

杜欢政教授理论和实践应用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科奖一等奖、商务部发展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全国统计科学优秀奖等十余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并获得中国管理科学创新奖。

【教学培养】                        

在课程教学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教学,任教《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坚持本科生跨学科通识性课程的教学,开设《土木人文》《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等课程,其中《土木人文》列入同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

在教材建设方面,主编本科教材一部《统计学》,被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国家统计局优秀统计教材。

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广纳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多层次人才,面向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能力。贯彻“以研带学,以学带研”,形成了团队人文科学和工程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体系,注重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打好知识和能力架构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媒体报道】

相关观点和研究成果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南华早报》、《美国洛杉矶时报》、日本NHK电视台,法国电视台二台、德国之声等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百余次。2017年成为《华尔街日报》副刊《创新化学》创刊以来的首位亚洲封面人物,2021年《光明日报》(智库版)整版发表了团队的系列文章。


通信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电子信箱:dhz0403@126.com

教研室其他教师